樂觀學習•學習樂觀

「馬汀.塞利格曼」13歲那一年,他49歲的爸爸第一次中風,後來又中風三次,完全癱瘓,整個人和情緒都變得無助。這是塞利格曼第一次感受到無助產生的痛苦。他的父親使他走上研究探索之路。
1964年,他21歲進入賓州大學研究所攻讀實驗心理學,指導教授是所羅門教授,想從嚴謹的動物實驗來了解精神疾病的本質。
他第一天到實驗室報到,看到正在進行「轉移的實驗」的狗一動也不動,狗不動,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實驗。這些狗都經過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訓練。每一天牠們都接受兩種不同的刺激,一個高頻率的聲音及一個短促的電擊。先有聲音,後有電擊。實驗的目的是假設狗可以把聲音和電擊聯結在一起的話,那麼以後他一聽到那個聲音,就會像真的觸電那樣感到恐懼。
狗先要學會跳過柵欄以逃避電擊。學會這個以後,才可以觀察只有聲音時會不會引發同樣的反應。但是這些狗只是躺在地上哀鳴,他們連試都不試一下能不能夠逃脫這些電擊。
塞利格曼意識到在實驗的早期過程中,這些狗一定在無形中學會了「無助」,所以牠們現在才會放棄。
這是塞利格曼第一次在實驗室中看到「習得的無助」,他立刻知道那是什麼,別人雖然也在實驗室中看到它,但是他們把它當作討厭的東西,阻礙實驗繼續的東西,並不認為這個現象本身就值得研究。或許是他父親的半身不遂帶給他的衝擊,那個經驗使他看到了這個現象的真相。他後來花了10年的功夫來說服學術界,這個發生在狗身上的現象是「無助」;他既然可以被學會,就可以被學習去把原先的所學拋掉。
他在19651月開始進行實驗來顯示動物如何學會無助。
第一組狗可以用自己的行為控制電擊。
第二組狗不能控制電擊。
第三組狗不接受任何電擊。
實驗結果顯示第二組的八隻狗中有六隻就坐在那裡等待電擊。顯然動物是可以學會他們的行為是無益的、於事無補的。因此他們變得被動,不再主動去做任何事。
他的實驗結果顯示了學習理論的中心前提——學習只有在行為產生奬勵或懲罰時才可能發生——是錯的。
1971年,奧勒岡州立大學的日裔美籍研究生廣仁,應用在人的身上,用噪音干擾的方式做實驗。結果發現每三個人中有一個人不會變得無助。在塞利格曼的實驗中,也是每三隻動物中有一隻不會變得無助,即使他經歷過不可逃避的電擊也不會。廣仁的實驗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發現:10個人中有一個人雖然從來沒有受過挫折,但是他還是會坐在實驗箱的旁邊不動,寧可忍受難聽的噪音。這也跟塞利格曼的發現很相像,10隻動物中有一隻是一開始就是無助的。
1975年,塞利格曼到倫敦的醫學院精神科進修時,應邀到牛津大學演講。牛津精神科的講師提斯代爾質疑,有1/3的受試者是不會變的無助的,為什麼不會?為什麼有些人在全新的環境下也會放棄?為什麼?
塞利格曼震驚的說不出話來,對自己沒想到這些感到羞愧,於是他邀請提斯代爾一起工作。
誰比較容易變得無助?什麼人又比較容易抗拒挫折?
提斯代爾認為解決之道在於人們對惡劣環境的解釋。他認為對情境做某種解釋的人容易變的無助,假如教他們改變對情境的解釋,可能是治療沮喪的一個有效方法。
你對壞事厄運的解釋習慣和你的解釋形態,不僅僅是你在失敗時嘴裡說出的話。它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方式,你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即養成的。
解釋形態中有三個向度:永久性、普遍性、個別性。
1、永久性:永久性 v.s.暫時性 (時間上的向度):
容易放棄的人相信發生在他身上的壞事霉運是永久的。可以抵制無助感的人相信厄運的原因是暫時的。樂觀的人將好運看成是永久性的原因,例如:我的運氣總是很好。悲觀的人把好運看成暫時性的原因,有的時候才會如此,例如:我今天運氣很好。
2、普遍性:一般的 v.s.  特定的  (空間上的向度):
把失敗看成是一般性的解釋形態的人,很容易在某一件事失敗時,就認為他每一件事都會失敗。把失敗看成特定的解釋形態的人會在這件事情上變得無助,但是在生活其他層面上,他還是繼續前進。
3、個別性:內在 v.s. 外在:
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,我們可以怪罪自己(內在化),也可能怪罪旁人或環境(外在化)。
普遍性和永久性控制著你的行為,你會感到無助多久,以及無助的層面有多廣。個別性只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。
解釋形態是在童年早期形成的,那個時候所發展出來的樂觀或悲觀態度是基礎,新的挫折或勝利都經過它的過濾,最後形成一個牢固的思想習慣。
解釋形態很早就定形,我們在8歲左右的孩子身上就開始看到這個形態定型。
孩子的解釋形態受到三種影響:
1、母親的解釋形態:孩子從主要照顧他們的人(通常是母親)身上學到的各種大小事件的因果分析,他們也就採取同樣的解釋形態。尤其妳是他媽媽的話。假如妳是樂觀的,他也會是。
2、大人的批評:老師和父母:孩子在失敗時所聽到的批評方式,假如這些批評是永久的和普遍的,他對自己的看法會轉向悲觀。
3、孩子生命中的危機:他早期生活經驗中的生離死別和巨大變故。假如這些事件好轉了,他會發展出一個理論,認為不好的事件是可以改變和克服的。如果這個變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,那麼這個絕望的種子就深埋在這個孩子的心中了。
在你發現自己的解釋形態是悲觀的以後,有2種方法可以去改變它。
1、想辦法轉移你自己的注意力,去想別的事。
2、去反駁它。
長期說來,反駁比較有效,因為有效的反駁後,以前那個念頭比較不會再出現,遇到同樣的情境時就不會再沮喪。




留言